有些東西不能夠用金錢衡量--雕塑
大多數收藏者認為雕塑是小眾收藏,不值收藏。但是癡心于雕塑收藏的人卻不這么認為,有時候就要學會掌握先機。聚焦市場對雕塑的關注。
一定要堅持收藏"貴又靚"才靠譜。便宜貨升值空間肯定不如"貴又靚"。選擇的藝術家不能太過市場化,而且要時有創新出現,不會大量重復。對雕塑有興趣又認為成本太高的收藏者,可以從工藝品入手收藏,其價格相對較低;二是可以從衍生性商品入手。另外,雕塑中銅質的較貴,而其他如玻璃鋼的就相對較為便宜,可能價格僅為數千元。
何青一開始收藏廣彩時,廣彩還是"小眾收藏",大多數人并不了解。當時何青收藏的廣彩才幾十元,現在就不是這個行情了。收藏不能隨大流,要低價介入,這是“過來人”的經驗。在廣彩收藏中獲得的經驗,也被運用到雕塑上。何青分析自己為什么"相中"雕塑時表示,一是因為雕塑受關注度與廣彩一樣,并不高,二是雕塑與廣彩一樣,贗品比較少。
然而,與廣彩相比,目前的雕塑的確還是處于"小眾"之列,雕塑家的日子過得并不如意。雕塑實在不是主流,不少畫廊的確想要推動雕塑,但是書畫的效益比雕塑好得多,為現實所困,畫廊不可能全力以赴推動雕塑市場。雕塑的市場交易量固然不能跟書畫、陶瓷比,但是雕塑并不能因此被歸入"小眾"的范圍,因為這種量小事出有因:一是雕塑家相比其他類型的藝術家少,二是雕塑的訓練相對難,比如雕塑的本科是5年,而其他僅為4年。另外,雕塑體積大難以保管、價格相對高也制約了收藏的大眾化。楊心一透露,一個1.2米高的鑄銅雕塑,單材料成本就至少為3000元,再加上長達數月的創作時間和多人參與的工序,其市場價格根本不可能降得很低。
但是收藏雕塑也是有瓶頸的,價格是影響收藏的一個重要原因。但是,有些東西不能夠用金錢衡量,也許適得其反,當你看淡了的時候,也就是價值最大化的時候。